教育能够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分享到:

在学术研究当中,阶层跃迁,也可以叫另外一个词,即“流动性”。它的意思是指,把一个家庭中父母的收入、教育、职业与孩子的收入、教育和职业做一个比较,如果父母和孩子的收入、职业、教育的相关性非常强,并且这样的情况非常普遍,那就说明在代际之间流动性是很低的,就出现了所谓阶层的固化。相反,如果父母和孩子的收入、教育、职业没什么太强的关系,这就印证了中国古话说的一种现象,叫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穷人家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也有获得高收入高教育水平的机会,阶层的流动性就比较强。

在中国的传统里,都认为教育应该起着增强社会流动性的功能。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其实起到了这样一种增强社会流动性的功能。在欧洲、在日本历史上,门阀制度所导致的阶层固化,都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社会现象。相比世界上其他国家,中国倒真的通过科举制度,给了很多贫苦家庭出生的孩子实现阶层跃迁并且获得比较高的社会地位这样一种渠道。

由于种种原因,综合地看,当前中国教育并没有很好地、足够地,像公众所期待的那样来促进社会流动性,甚至有可能出现一些趋势,教育的获取,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取,越来越多地跟家庭的收入和父母的教育背景挂钩。这个时候恐怕教育甚至有可能强化阶层固化,而不是增强社会流动性。那么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还是强调要增加教育资源的总量。只有在增加教育总量的情况下,才能让教育均等化。我认为中国迟早而且应该尽快实施12年的义务教育,以增加教育总量,提高国民素质。

在过去大约2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大学出现了一波扩招,这一波扩招使得中国大学生的人数从每年毕业大约100万人增加到现在每年毕业大约800万人。大学扩招的过程,客观上更多惠及到了低收入家庭,其中不少是农村户籍的孩子。总体来讲,大学的扩招对于社会增强教育的普及性是有利的,增强了教育在促进社会流动性方面的作用。

有一些朋友担心,大学的扩招会不会带来大学生过多,导致教育的回报下降?这个问题不用太多担心。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对于大学生的需求总体上来讲会提高,再加上通过城市化以及人口向大城市的集聚,可以维持高等教育的回报,甚至使得高等教育的回报是上升的。

其次,就是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特别是在全国范围之内,要针对中小学基础教育统一物质条件的标准。在城市内部不同空间上,特别是中心城区和郊区之间,要进行教育资源的均等化。

最后,就是社会力量办学。中国从总体上来讲,教育资源还是比较紧缺的。如果说政府的财政投入仍然在短期内很难大力加强教育总量的话,那么对于社会办学,我认为应该持更加开放的态度。其中包括一些慈善机构和社会组织,如果做教育扶贫,包括对城市内部的低收入家庭、外来家庭的孩子进行教育帮扶,整个社会应该给予政策支持和关注。

呼吁大家能够集我们整个社会的力量来推进中国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关注那些低收入家庭以及城市化进程当中移居城市家庭的孩子,还有包括在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他们的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升,能够为我们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陆铭)

logo_fororder_教育logo

国际在线教育频道

  • 68890812
  • 68891547
  • yangdongxia@cri.cn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_fororder_QQ截图20200109113906教育部官网新华网教育新华网教育人民网教育人民网教育央视网央视网央广网教育央广网教育中国网教育中国网教育光明网教育_fororder_QQ截图20190715162912光明网教育中国青年网教育中国青年网教育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新闻网半月谈_fororder_QQ截图20200109112942半月谈中国科技网_fororder_QQ截图20190726164356中国科技网中工网教育_fororder_QQ截图20190726164613中工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