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大学语文受冷落不是“语文”的错

分享到:

《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节目的走红,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为什么这些节目大受欢迎,而大学语文课却备受冷落?

针对国内高校大学语文课越来越边缘化的情况,教育部多次重申要重视大学语文课。许多高校纷纷行动,但无论是将其设立为本科生的必修课,还是一些大学老师将其作为教育科研的大课题,不可否认,在如今的大学课堂里,大学语文课依然处于边缘地带。

其实,大学语文的受冷落,可能还得追溯到大学之前的中学语文时代。僵化的教学方法、一元化的答案标准,让作文和阅读理解都成了现代版的“八股文”。2016年,厦门一份初三语文试卷引用90后作家王璐琪的作品《那时候有多美》。考试结束后,大批学生涌向王璐琪的微博“求正解”。“麦草的清香到底有哪两层含义?”“你写文章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学生轮番追问,“逼”得王璐琪大呼:“不知道,求放过。”

原作者无法解释作品“中心思想”的尴尬局面屡屡发生,提醒我们反思:中学语文到底在教学生什么?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是否能让年轻人感受到中文的美好?长期以来刻板的中学语文教育,就像一个拙劣的大厨把一份好食材做得难以下咽,但学生们却又不得不硬吞下去。经过数年的训练,学生们难免会形成思维定式:语文课不好玩、没意思。

如果仅仅是不感兴趣,大学语文还不至于沦落到备受冷落的境地。长期以来,语文还顶着“没用”的锅。中文谁不会啊?一出生就开始学了啊,我现在说得可溜了,还需要再学大学语文?与此相似,中文系的学生也一直被好奇:你们都学些什么啊?

其实,语文大体上分语言和文学两个方向,分别代表了语文的人文属性和应用属性。从人文属性来说,语文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感受到母语的美好和精妙。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艺术想象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更进一步地,通过文学表达出的思想、观念和情感,进入民族的灵魂深处,感受本民族的文化魅力和文化特质。

从应用属性来说,语文当然应该教会学生说话和写字(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不要以为因为汉语是母语、所以语文表达就不是问题了。事实上,近年来很多公司都抱怨:招到一个能流畅、准确表达的大学生实在太难了——说话和写作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乔姆斯基说:“语言的能力是人的思维的基本能力。”通过语文学习,可以理清逻辑,学会公共说理的基本素养。这些,都是一个现代人非常重要的能力。

但是,当学生身处巨大的阶梯教室,老师连后排学生的脸都看不清时,语文还怎么传情达意?当一学期的大学语文课匆匆而过,老师用跟中学类似的方式一张考卷定分数,语文又怎样能充分展现自己的魅力、训练学生的思维?与之相对的是大学里的英文教育,课时远远多于大学语文,而且大多是小班教学,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大得多。

所以,大学语文课不受欢迎,不要把锅甩到“语文”身上去,实在是我们没有好好地对待这门课啊。《中国诗词大会》等语言文化类节目的意外走红,也再次提醒:我们对于母语的爱,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热烈很多。只要改变机械化的教育方法,真正重视起这门课来,大学语文完全可以魅力四射,并且发挥更大的作用。(作者土土绒,系媒体评论员)

logo_fororder_教育logo

国际在线教育频道

  • 68890812
  • 68891547
  • yangdongxia@cri.cn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_fororder_QQ截图20200109113906教育部官网新华网教育新华网教育人民网教育人民网教育央视网央视网央广网教育央广网教育中国网教育中国网教育光明网教育_fororder_QQ截图20190715162912光明网教育中国青年网教育中国青年网教育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新闻网半月谈_fororder_QQ截图20200109112942半月谈中国科技网_fororder_QQ截图20190726164356中国科技网中工网教育_fororder_QQ截图20190726164613中工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