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就业不得不知的“干货” 新时期选择余地更广阔

分享到:

翻看近10年的教育大数据,留学当属变化最快的领域之一。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出国留学总人数为52.37万,较去年增长13.9%;而留学归国人数达40.91万,比上年增长12.1%。巨大数字背后,海归的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为此,我们专门就海归就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形成报告。

海归就业呈现哪些新趋势和新特点

欧美国家就业压力较大,回国就业成为主流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海归就业遇到新机遇

《中国制造2025》对应新时期海归就业新特点

有专家预言,3年之内,海归人数会基本与出国人数持平,甚至反超。专家的话并非毫无根据,一方面因为海归的主动性,这源于海归对国内的情感归属与文化认同;另一方面则是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吸引力与欧美国家的政策收紧。对此趋势,最明显的数据证明就是从2006年到2015年近10年间,我国年度出国与回国人数比例已经从3.15∶1下降到了1.28∶1。

欧美国家就业压力较大,回国就业成为主流。2015年世界经济增长3.1%,低于普遍预期,创2009年以来最低增速。虽然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体增速继续回升,但回升势头减缓。欧盟各国、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体的劳动力市场没有明显改善,而这些国家均为我国留学生的主要留学目的地国家,其缓慢的经济增长、严峻的签证政策和就业形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选择回国发展。相比之下,国内社会稳定,就业政策环境整体较好,发展潜力大。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海归就业面临新机遇。“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迎来了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新变化,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等。对海归而言,这些新变化中蕴藏着新机遇。特别是,高科技、环保、新型工业、信息化企业等新型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遇,有助于海归顺应经济大局调整并选择就业行业领域。

《中国制造2025》对应新时期海归就业新特点。《中国制造2025》是国家提出的前瞻性战略规划。除了要求加快培养国内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国家还需要引进大量制造业方面的海外人才来填补人才缺口。计划提到了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而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2010-2014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近5成本科毕业生留学时选择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STEM)。《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给这些学生回国就业提供了良好契机。目前,中国海归就业已经从之前扎堆金融、市场、互联网等热门专业转变为涵盖更为丰富的专业范围,新时期中国留学生在就业时选择余地更为广阔,可以合理配合自身专业背景与期望选择工作行业。

海归的优势与劣势是什么

国际化视野及优秀的综合实力

更有竞争力的薪资及待遇

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自身定位错误

招聘时间不固定,对海归求职不利

根据调查,海归就业存在自身优势与劣势,其中优势如下:

海归拥有国际化视野及优秀的综合实力。调查显示,约45.2%的用人单位表示其在职人员中海归比例不高于10%。这些单位主要为部分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等规模较大的企业或事业单位。19.4%的用人单位表示海归员工比例占到30%至50%,25.8%的用人单位表示其海归人员的比例为10%至30%,而仅有约9.7%的用人单位表示其在职人员中海归比例高于50%。然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类企业对于海归都需求迫切,因为该群体拥有语言优势、全球化视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各类型企业为海归提供了更有竞争力的薪资及待遇。根据受调查用人单位的反映,除了17.5%的企业未对海归员工提供特殊待遇,82.5%的用人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待遇政策。例如,20%的用人单位认为海归员工在本单位的晋升途径更快捷,17.5%的用人单位中海归员工的工作岗位更核心,15%的用人单位对海归员工实行更高的起薪制度,10%的用人的单位为海归员工提供更优越的福利待遇。同时,海归人员所享有的培训机制也更为完善。大部分用人单位对海归提供特殊待遇也说明,海归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后发优势明显。

当然,海归就业的劣势表现也非常明显,具体如下:

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自身定位错误。被调查者在分析自身回国就业劣势时,半数人认为自己“不了解国内的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以及“回国时间晚,错过校园招聘季”。还有3成被调查者认为,“岗位简历投放效率低”和“缺乏完善的职业规划”是回国就业劣势。

用人单位招聘时间不固定,对海归求职不利。调查显示,约44.7%的用人单位一年中持续进行招聘,相比之下,23.7%的用人单位一年中只在特定时间招聘,31.6%的单位只在业务需要时招聘大学生。对于留学海外的中国学生而言,在求职时明显存在信息不对称、地理等外部因素局限性明显的问题。而且,不同类型企业的招聘时间差异明显。其中,事业单位主要在业务需要时进行招聘,这对想在事业单位就职的留学生明显不利。很多海归留学人员由于信息获取不及时,或因为留学认证等手续,无法在第一时间完成简历投递和相关考试。

各类型用人单位的现有招聘渠道相对有限。据调查,用人单位主要通过国内媒体、本单位网站和社交媒体、国内大学、单位员工人际网络、海外媒体等媒介。其中,国内媒体和本单位网站为最主要的2个选择,比例高达52.5%,其次为本单位社交媒体和国内大学,比例各为40%。通过国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海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行招聘信息发布的用人单位比例相对较低,分别为30%和5%。

超过半数的海归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清晰、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职业发展的“指南针”,然而,调查结果并不乐观,拥有清晰职业规划的海归不到一半,仅47.6%非常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海归就业有哪些认知误区

误认为海归入职即是管理层或担任要职

误认为海归薪资的起薪同比会更高

海归人员工作满意度整体偏低

语言类技能未被用人单位所强调

在求职过程中,调查发现,海归就业存在一些误区,具体如下:

首先,误认为海归入职即是管理层或担任要职。调查发现,超过6成的被调查者目前是基层员工,而成为高层管理人员的被调查者只占总数的4.7%。22.4%的为基层管理人员,11.2%的为中层管理人员。

其次,误认为海归薪资的起薪同比会更高。在收入方面,目前海归的每月税后收入范围集中在5000至10000元区间,占46.9%。11.3%的每月税后收入能达到15000元以上,16.6%的在10000元至15000元之间,而每月税后收入低于5000元的人数占比达到1/4。

再其次,误认为回国后可以从事所学专业。海归就职中,“所学”与“所用”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工作内容与海外所学的匹配程度一般,有1/4的被调查者认为“不怎么匹配”,15.1%认为工作内容与海外所学不匹配,但认为“完全不匹配”的人较少,占7.4%。

值得强调的是,海归人员工作满意度整体偏低,明确表达满意的仅为1/3,大多数人的态度矛盾,甚至有40.0%的选择“说不清”。调查也发现,受访人员对于现有工作的满意度处于两极程度的人较少,“非常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人各占5.5%和2.2%。

那么,用人单位更青睐什么样的海归?调查发现,企业看中海归的合作能力和个人影响力。受访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是否符合单位的需要最为看重,主要体现在求职人员是否具备相关工作技能以及专业知识与岗位的契合程度,而对海归的毕业院校、所学专业、相关工作经验等要求相对较低。

当然,用人单位对海归求职人员的各项能力也存在明显的偏好。其中,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造力被用人单位认为非常重要,而影响力和说服力、人际网络技能、时间管理技能等能力也被用人单位所看重。海归比较擅长的英语写作、英语口语表达等语言类技能则并未被用人单位所强调。

海外留学如何更为理性地准备就业

重视实习的价值及价值转化

参与专业平台的社交活动,拓展职场网络

参加专业机构的创业辅导,获取就业创业资源

重视实习的价值,预先提升职场竞争力。在海外求学的过程中,留学人员的文化融入能力、语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均得到较大的锻炼。为此,留学人员在求学期间应积极开展职业社交,寻求实习机会,从而尽可能地将这些隐性优势显化。通过实习,一方面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明白企业在选人用人时的标准与偏好;另一方面也能丰富留学经历和简历,实现自身心智的成熟与身份认知的转变。

注重实习的价值转化。留学人员在找实习时,需要重视经历本身与求职目标之间的匹配性。有的放矢,才能确保实践经历能引起用人单位的重视。要学会将“经历”转化为“经验”,善于从实践经历中总结、反思和提炼对意向求职目标有支持作用的内容,并将这些零散的经历“翻译”成用人单位能够读懂的“职业素养”。

加强与专业机构的交流。对于有志于回国发展的留学人员,不仅要熟悉其具体工作领域环境,更应了解国内环境。专业的就业服务机构,在提供校招信息和简历投递渠道的同时,能够为海归群体提供快速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的有效渠道,并提供定向招聘和就业推荐服务,以帮助海归提升就业能力,更好地寻找相匹配的岗位。

参与专业平台的社交活动,拓展职场网络。留学归国人员通过参加不同的社团、校友会、同学会或者海归访问团等,对于扩大就业与发展网络、交流新的就业信息、建立新的社会关系来帮助就业,从而拓展职场网络,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调查发现,海归的人际网络多散布海外,不了解国内情况,经常在人际交往中遭遇难题。特别是,有些海归不注重保留国内社交网络,又没有充分利用交流平台。

参加专业机构的创业辅导,获取就业创业资源。加强与专业机构的交流,除了能够让海归就业人士在就业初始阶段事半功倍,还能帮助海归创业人士在创业阶段获得关于市场开拓、金融服务、创业场所提供、人才引进、技术转移、管理咨询服务、资金的信息或寻找、创业辅导等方面的帮助。专业人力资源公司可以搭建渠道,为海归人才与民营企业提供项目、技术、资金、市场、人才等各方面交流合作的信息服务平台、中介平台和对接平台。(作者:齐彬,系新东方海威时代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招聘事业部总监)

logo_fororder_教育logo

国际在线教育频道

  • 68890812
  • 68891547
  • yangdongxia@cri.cn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_fororder_QQ截图20200109113906教育部官网新华网教育新华网教育人民网教育人民网教育央视网央视网央广网教育央广网教育中国网教育中国网教育光明网教育_fororder_QQ截图20190715162912光明网教育中国青年网教育中国青年网教育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新闻网半月谈_fororder_QQ截图20200109112942半月谈中国科技网_fororder_QQ截图20190726164356中国科技网中工网教育_fororder_QQ截图20190726164613中工网教育